
佛顶骨舍利目前供奉于南京栖霞古寺
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,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(《释门正统》),另说一石六斗(《毗奈耶 杂事》)。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,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: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,如牙齿、指骨和顶骨等,另一种是 《释氏要览》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。牙齿、顶骨和指骨较稀有,而后者,即所谓“舍利子”居多。
佛顶骨,梵文usnisa,音译“乌率腻沙”。本指佛顶肉髻–佛陀之三十二相,“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 也”(《无上依经》);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,“顶骨坚实,穷劫不坏”(《大般若波罗密多经》卷531),是“八十随形好”之七十八好。
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: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五记“方圆四寸,黄白色,下有孔”;《续高僧传》卷三记“周尺 二寸,其相仰平,形如天盖”;《神州三宝感通录》卷上记“高五寸、阔四寸许,黄紫色”;《法苑珠林》卷二九记“广二寸余,色黄白,发孔分明”等等。可见佛 顶骨不止一片。
据典籍记载,释迦牟尼佛涅盘后,留下了佛牙、佛指、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,世称佛真身舍利,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。
南京将重建曾被称为古代建筑奇迹的金陵大报恩寺塔,以永久供奉佛顶骨舍利。 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,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。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,也叫设利罗,译成中文叫灵骨、身骨、遗身。是一个人往生,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。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。它的形状千变万化,有圆形、椭圆形,有成莲花形,有的成佛或菩萨状;它的颜色有白、黑、绿、红的,也有各种颜色;舍利子有的像珍珠、有的像玛瑙、水晶;有的透明,有的光明照人,就像钻石一般。
佛顶骨是指释迦牟尼佛头顶涌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。佛经记载其特点是坚实不坏。
描述佛顶骨舍利形质的资料有很多。
第一,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五:方圆四寸,黄白色,下有孔,受人手指,闪然似仰蜂窠;
第二,《续高僧传》卷三:周尺二寸,其相仰平,形如天盖;
第三,《神州三宝感通录》卷上:高五寸、阔四寸许,黄紫色;
第四,《法苑珠林》卷二九:广二寸余,色黄白,发孔分明;
第五,《法显传》:骨黄白色,方圆四寸,其上隆起;
第六,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一:面广寸余,其色黄白,发孔分明;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:骨周一尺二寸,发孔分明,其色黄白;《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》同上;
第七,《酉阳杂俎》卷二:周二尺。
综合上述相近的资料,可以得到如下参考信息:
第一,周长约一尺二寸,直径约四寸,高五寸。折合公制(唐制一寸约三厘米)周长36厘米,直径12厘米,高15厘米,形如蜂窠;
第二,颜色黄白,有清晰的发孔;
第三,是一块较完整的骨骼。
以上都是唐代及其以前的数据信息,唐之后似乎没有了记载。而唐代的悟空佛牙在宋代就有十分详细的流转记载(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出土),那么宋代及宋之后有佛顶骨的传承吗?佛顶骨究竟是什么模样呢?
2007年初南京对大报恩寺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。
2008年7月考古人员在遗址发现一处地宫并出土一只铁函。根据其上碑文记载,这座地宫为北宋长干寺地宫,距今已有997年,函内珍藏有阿育王塔、佛顶骨舍利等。
2008年8月铁函开启,阿育王塔现身,并清理出大量文物。
2008年11月通过专门研制的吊装工具,千年阿育王塔从铁函内被成功取出。
2009年5月阿育王塔开启塔身。最为罕见的是,塔内分上下双层安放有两组金棺银椁,佛顶骨舍利供奉其内。
2010年6月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。